案例43:大型会展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案侧分析
1.答:1)建设单位提交申请材料。
2)工程项目管辖地公安消防机构初审核。对经初审同意的,书面报送省级公安消防机构。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做出是否同意进行性能化设计评估的复函。
3)建设单位委托符合条件的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进行性能化设计评估。
4)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和公安消防机构共同研究确定消防安全目标及性能判据。
5)对于性质重要的工程项目的性能化设计评估,可根据需要由另一家性能化设计评估单位进行复核评估。
6)性能化设计评估工作完成后,建设单位提交申请召开论证会的材料。
7)工程项目管辖地公安消防机构初审。对经初审同意的,书面报送省级公安消防机构。
8)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做出是否组织专家论证的决定,如同意则由省级公安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9)当专家组认为设计方案存在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或专家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时,应做进一步研究,修改完善后,由省级公安消防机构再次组织专家论证。
10)专家论证会组织单位应将专家组论证意见形成专家论证会议纪要,并印发有关单位。
2.答:1)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2)在火灾条件下,保证建筑物内使用人员以及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3)建筑物的结构不会因火灾作用而受到严重破坏或发生垮塌,或虽有局部垮塌,但不会发生连续垮塌而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4)减少由于火灾而造成的商业运营、生产过程的中断。
5)保证建筑物内财产的安全。
6)建筑物发生火灾后,不会引燃其相邻建筑物。
7)尽可能减少火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答:火灾场景应根据最不利的原则确定,选择火灾风险较大的火灾场景作为设定火灾场景。例如,火灾发生在疏散出口附近并令该疏散出口不可利用、自动灭火系统或排烟系统由于某种原因而失效等。
火灾风险较大的火灾场景一般为最有可能发生,但火灾危害不一定是最大的火灾场景;或者火灾危害大,但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的火灾场景。
4.答:火灾荷载密度是指单位建筑面积上的火灾荷载。火灾荷载密度是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建筑物室内所容纳可燃物数量多少的一个参数,是研究火灾全面发展阶段性状的基本要素。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 火灾荷载密度直接决定火灾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建筑物内的可燃物可分为固定可燃物和容载可燃物两类。固定可燃物的数量很容易通过建筑物的设计图样准确地求得。容载可燃物数量很难准确计算,一般由调查统计确定。
5.答:展览厅内展位如果连续布置,则一旦发生火灾,火灾将蔓延迅速。因此,应当合理布置展位,形成顺畅的疏散通道。展览厅的有利条件是空间高、储烟能力大,人员疏散受火灾烟气影响较小。
登录大厅作为人员集散的场所,不利条件是人数多,有利条件是可燃物分散摆放,空间开敞,净高大,疏散出口清晰,人员疏散较为有利。
6.答:1)对于人员聚集场所和会展类建筑,主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保证建筑物内财产的安全,同时为消防救援提供有利的条件。
2)次要目标是避免引燃相邻建筑物,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商业运营中断,减少火灾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答案】
(一)1. B 2. A
(二)1. ABD 2. ABD
案例44:大型交通枢纽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案例分析
1.答:可燃物的状况主要考虑可燃物的形状、分布、堆积密度、高度及湿度等。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密度用室内单位地板面积的燃烧热值表示,见式(3-44-1)。
∑GiHi
qƒ= —— (3-44-1)
A
式中 qƒ—火灾荷载密度(MJ/m2);
Gi—某种可燃物的质量(kg);
Hi—某种可燃物单位质量的发热量(MJ/kg);
A—火灾范围内的地板面积(m2)。
一个空间内的火灾荷载密度也可以参考同类型建筑内火灾荷载密度的统计数据确定。在进行此类统计时,应该至少对5个典型建筑取样。
2.答:造成火灾辐射蔓延的因素很多,如飞火、热对流、热辐射等。在性能化分析中,是在一定的设定火灾规模下通过控制可燃物间距,或在一定间距条件下控制火灾的规模等方式来防止火灾的蔓延。性能化分析中通常采用辐射热分析方法来分析火灾蔓延情况。
火灾发生时,火源对周围产生热辐射和热对流。火源周围的可燃物在热辐射和热对流的作用下温度会逐渐升高,当达到其点燃温度时可能会发生燃烧,导致火灾的蔓延。
一般情况下,在火灾通过辐射蔓延的设计中,当被引燃物是很薄很轻的窗帘、松散地堆放的报纸等非常容易被点燃的物品时,临界辐射强度可取10kW/m2;当被引燃物是带软垫的家具等一般物品时,临界辐射强度可取20kW/m2 ;对于5cm或更厚的木板等很难被引燃的物品,临界辐射强度可取40kW/m2。本项目货物带有包装,保守地取临界辐射强度为15kW/m2。
一般假设点火源的辐射能量是在火源中心位置释放出来的,热辐射强度见式(3-44-2)。
Q
q" =——
12π R2 (3-44-2)
式中 q"—热辐射强度,即辐射热流值(kW/m2);
Q—火源热释放速率(kW);
R—火源中心至接受辐射面的水平距离(m)。
对于面火源,其热辐射强度可见式(3-44-3)。
q" = εσT4 (3-44-3 )
式中 q"—热辐射强度,即辐射热流值(kW/m2);
ε—福射率;
σ—史蒂芬-波尔兹曼常数,为5.67 x10-⁸KW/ (m2 • K4 );
T—热力学温度(K)。
3.答:1)防火单元。对于公共空间内设置的高火灾荷载、人员流动小、无独立疏散条件的区域(如厨房、为旅客服务的办公室、设备用房、既有商业设施等)应采用防火单元的处理方式,即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屋顶与其他空间进行防火分隔。在隔墙上开设门、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2)防火舱。对于站房内设置的为旅客服务的无明火作业的餐饮、商业零售网点、商务候车等场所,可采用“防火舱”的处理方式(图3-44-3),以确保将火灾影响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避免危及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运营安全的事件发生,以满足高大空间开敞布局的需要。
所谓“防火舱”是指由坚实的有足够耐火极限的不燃围护结构(要求围护结构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构成,覆盖在整个火灾荷载相对较高的区域之上。顶棚下要求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排烟装置。这样,既可快速抑制火灾,又可防止烟雾蔓延到高大空间。防火舱可分为开放式防火舱和封闭式防火舱两种形式。
开放式防火舱是指其四周围护结构可局部开敞,要求储烟舱高度不小于1m,其内部必须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以控制火灾烟气向大空间蔓延。不同防火舱间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止火灾连续蔓延。当开放式防火舱连续设置时,应采取防止火灾连续蔓延的措施。
封闭式防火舱是指四周围护结构为全封闭的,或有一边局部敞开且局部敞开处应设置防火卷帘或防火门。要求四周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均不应小于1.00h。对于防火卷帘,当探测器发出火警时防火卷帘应分两步下降关闭,保证舱内人员的及时疏散。
3)燃料岛。燃料岛是指在开放大空间内设置的没有顶棚的小型陈列和零售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被要求控制在6~20m2之内,火灾规模一般为3~5MW。燃料岛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防火安全间距,一般不小于9m。
4.答:火车站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每天迎送的旅客川流不息。发生火灾的危险源可能来自于旅客携带的火种或化学危险品、旅客违章吸烟、车站内的电气设备、改扩建或装修过程中的电气焊等热工操作、站内设置的餐饮场所中的厨房明火等。
“防火单元”的设计方法是解决高大空间难以进行物理防火分隔的有效手段。设计中可以将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区域从高大空间中剥离出来,力争将火灾限制在局部区域和范围内,最大限度限制火灾的影响区域。高架候车大厅内的人员可以选择水平方向疏散及向下垂直疏散,其疏散路径清晰。另外,高架候车大厅可以依靠高大空间自身的强大蓄烟能力及设置一些自然排烟口来延缓、控制烟气层的下降及蔓延,能够给人员安全疏散及消防队员灭火作业提供较有利的条件。
高架候车大厅中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区域是局部两层功能用房和软席候车区域。可以通过引入“封闭舱”的概念,将局部两层功能用房进行封闭并设计独立排烟及自动灭火系统。软席候车区域可采用 “开放舱”概念设计。
5.答:1)高大空间内的办公用房、设备用房、既有商业设施等应设置为防火单元。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的不燃烧体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屋顶与其他空间进行防火分隔。在隔墙 上开设门、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
2)商铺、餐厅、商务候车厅等应设置为防火舱,围护结构耐火极限不小于1.OOh。
3)对于小型零售柜台、咨询台等,当其面积在6〜20m2时,可设置为燃料岛,与周围可燃物之间应当保持不小于9m的防火间距。
【参考答案】
(一)1.A 2.B
(二)ACDE
案例45:大型地下空间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案例分析
1.答:人员的耐受性指标,是指计算危险来临时间时应考虑火灾时建筑物内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因素,包括烟气层高度、热辐射、对流热、烟气毒性和能见度。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对建筑内特定的火灾场景进行火灾与烟气流动的模拟得到。各因素应按以下要求确定:
1)在疏散过程中,烟气层应始终保持在人群头部以上一定高度,人在疏散时不必要从烟气中穿过或受到热烟气流的辐射热威胁。
2)人体对烟气层等火灾环境的辐射热的耐受极限为2.50kW/m2,即相当于上部烟气层的温度约为180 ~ 200°C。
3)高温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对人体的耐受能力有显著影响。人体可以短时间承受100°C环境的对流热,当温度低于60°C (水分饱和)时可以耐受大于30min。
4)火灾中的热分解产物及其浓度与分布因燃烧材料、建筑空间特性和火灾规模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设计和评估时,可简化为:如果空间内烟气的光密度不大于0.10D/m,则视为各种毒性燃烧产物的浓度在30min内达不到人体的耐受极限,通常以一氧化碳的浓度为主要定量判定指标。在设计与评估中,应根据空间高度与大小以及可能的疏散时间来确定该光密度的大小。
5)能见度的定量标准应根据建筑内的空间高度和面积大小确定。对于小空间,能见度指标取5m;对于大空间,能见度指标取10m。
2.答:烟控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是:
1)为人员疏散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保证在疏散过程中不会受到火灾产生的烟气的伤害。
2)为消防救援提供一个救援和展开灭火作业的安全通道和区域,免受火灾的影响。
3)及时排除火灾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减少对建筑结构的损伤。
在性能化的烟控系统设计中,排烟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进行计算:
1)排烟量大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
2)排烟量等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且烟层的高度要大于一个临界高度,即保证人员安全的高度。
3)排烟量小于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但是烟层的高度下降到临界高度时,人员已经疏散完毕。由于烟控系统的目的是防止人员受到火灾烟气的影响,因此烟控系统设计应使烟层维持在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以上,这个高度又称为临界烟层高度。临界烟层的计算见式。
Hd=1.6+0.l(Hc-h) (3-45-1)
式中 Hd—烟层距离疏散地面的临界高度;
Hc—空间顶棚距离火源位置的高度;
h—疏散地面高于火源位置的高度。
三者的空间关系,如图3-45-3所示。
火灾中烟气运动的一般现象是:燃烧产生热烟气,这些热烟气上升并在火焰上方形成烟羽流。烟羽流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卷吸空气,因此随着高度的增加烟羽流水平断面的直径和质量流量逐渐增加。这些热烟气在屋顶形成一个热烟层,并随着烟气的聚集,烟层高度逐渐下降。另外,对于空间形状复杂或情况特殊的排烟设计需要进行烟气运动的数值模拟分析。
3.答:步行街顶棚设置自然排烟设施,自然排烟口的有效面积应计算获得且不应小于其地面面积的25%。
4.答:1)不同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安全出口,其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应计算获得且不应小于13m。室外开敞空间除用于人员疏散外不得用于其他商业或可能导致火灾蔓延的用途,其中用于疏散的净面积应计算获得且不应小于169m2。
2)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内应设置不少于1部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当连接下沉广场的防火分区需利用下沉广场进行疏散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室外开敞空间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
3)确需设置防风雨篷时,防风雨篷不应完全封闭,四周开口部位应均匀布置,开口的面积应计算获得且不应小于该空间地面面积的25% ,开口高度不应小于lm;开口设置百叶时,百叶的有效排烟面积可按百叶通风口面积的60%计算。
5.答:(一)快速通道区域
为了提高通道使用的便利性,局部设置一些简易商业设施,单个店铺的面积不超过80m2。商业设施的设置增加了通道区域的火灾危险性,因此虽然不划分防火分区,但是为了减少通道区内的火灾荷载,应限制店铺的面积,如将店铺面积控制在整个通道面积的6%以内。另外,还应按照规范要求设计防烟排烟系统、自动探测报警及喷淋灭火等消防设施。
(二)步行街区域
步行街作为地下商业区域重要的疏散路径,应确保其在火灾时的安全性。因此,为了减少步行街通道的火灾危险性,通道区域仅作为人流交通场所,不作为商业用途场所。
(三)商业区域
地下商业的主要火灾危险来源于步行街两侧的营业厅、餐饮区、电影院等。这些不同经营类型的商业区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为了安全疏散,连接楼梯间的疏散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l.00h的实体墙进行分隔。作为人员疏散主要出口的下沉广场,应设置不少于1个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相邻最大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设计疏散的总净宽度。
6.答:人员安全疏散计算分析的定量判定标准为空间内的火灾环境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临界烟层高度以下空间内的烟气温度不超过60℃且能见度不小于10m;—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00ppm。
【参考答案】
(一)1.C 2.D
(二)CE
案例46:大型广电文化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案例分析
1.答:(一)人员疏散时间(RSET)的组成
人员疏散时间由火灾报警时间、人员疏散预动时间和人员从开始疏散到到达安全地点的行动时间三部分组成,见式(3-46-1)。
RSET = Td + Tpre+k×Tt (3-46-1)
式中Td——火灾报警时间;
Tpre——人员疏散预动时间;
Tt——人员疏散行动时间;
k—安全系数,一般取1.50 ~2. 00,采用水力模型计算时的安全系数取值宜比采用人员行为模型计算时的安全系数取值要大。
2.答:大量的火灾演练试验表明,人群的流动依赖于通道的有效宽度而不是通道的实际宽度,也就是说在人群和侧墙之间存在一个边界层。对于一个楼梯间来说,每侧的边界层大约是0.15m。如果墙壁表面是粗糙的,那么这个距离可能会再大一些。而如果在通道的侧面有数排座位,如剧院或体育馆,则这个边界层是可以忽略的。在工程计算中,应从实际通道宽度中减去边界层的宽度,采用得到的有效宽度进行计算。典型通道的边界层宽度,见表3-46-1。
疏散通道或出口的净宽度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1)对于走廊或过道,为从一侧墙到另一侧墙之间的距离。
2)对于楼梯间,为踏步两扶手间的宽度。
3)对于门,为门在其开启状态时的实际通道宽度。
4)对于布置固定座位的通道,为沿走道布置的座位之间的距离或两排座位中间最狭窄处之间的距离。
3.答:对于有特殊空间要求的大型广电文化类建筑,其大体量、大面积、超长疏散距离的特殊性很难符合现行的消防设计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专家论证和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4.答:1)加强火灾危险源管理,音乐厅内严禁吸烟,并注意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
2)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禁止在疏散通道上堆放可燃物等杂物。疏散出口在疏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日常的消防管理,从而确保发生火灾时建筑内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3)建立完善的疏散诱导系统,在各层疏散出口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保证疏散路线上的应 急照明有足够的照度。
4)应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测,加强维护、保养,以保证火灾时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对建筑内的使用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和疏散演习,使他们能在火 灾情况下迅速、准确地找到出口,并协助其他人员安全撤离。
【参考答案】
(一)1.A 2.D
(二)ABC
案例47: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评估案例分析
1.答:街区内的文物古建筑大多为明、清两代的建筑,其中80%为土木结构,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古建筑周边与商业街毗邻。由于是历史文化老街,街道较为弯曲狭窄,不利于大型消防车进人。古建筑如文庙、学政考棚内的部分地区供奉有神灵牌位,常年有香客上香。古建筑内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用火用电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2.答:火灾风险评估是对目标对象可能面临的火灾风险、被保护对象的脆弱性、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后果严重度以及上述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
3.答:该街区的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示意图,如图3-47-1所示。
【参考答案】
1.AB 2.ABCD
案例48:古建筑保护区消防安全评估案例分析
1.答:采取建立寺庙消防安全系统,划分为建筑物间的消防安全单元、建筑内消防安全单元,再依次划分若干因素并逐个评估分析,对各个因素的评估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类。 总体评价中各因素合格和基本合格率达到80%以上,单位消防安全评估为合格;合格和基本合格率在 60%~80%时,评估为基本合格;合格和基本合格率为60%以下时,评估为不合格。
2.答:(一)建筑物间的消防安全
1)耐火等级与防火间距:寺庙主体建筑、拉康、僧舍、厨房均为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寺庙主体建筑与拉康、僧舍、厨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分别为4m、8m、3m,均无法满足防火间距要求。
火灾危害性分析:寺庙主体建筑东侧有一栋拉康、北侧有一栋僧舍、西侧有一栋厨房,建筑分布密集,建筑耐火等级低,不排除外来火灾蔓延至寺庙的危险。
评估结论:不合格。
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寺庙远离县城,未建设市政消防给水系统。
火灾危害性分析: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用水就无法满足。
评估结论:不合格。
3)消防车道:寺庙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通道,但是消防车辆可环绕寺庙行驶,路况较差。
火灾危害性分析: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基本上可以靠近,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评估结论:基本合格。
(二)建筑内部消防安全
1)防火分区和可燃易燃物:寺庙主体总建筑面积为1170m2,超过了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不大于600m2的规定,且未做防火分隔处理;寺庙建筑结构为土石木结构,各殿堂、僧舍存在大量帐幔、经幡、唐卡、哈达等可燃易燃物品,火灾荷载大。
火灾危害性分析: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燃周围物品,又没有可靠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迅速。
评估结论:不合格。
2)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寺庙内未建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火灾危害性分析:寺庙内局部发生火灾,无法启用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不能及时扑救,易造成火灾蔓延扩大。
评估结论:不合格。
3)灭火器材:寺庙内每个重点部位内配备有灭火器、消防砂、土碱等灭火器材,经检查,灭火器材完好有效,且符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的要求。
火灾危害性分析:在及时发现初起火灾的情况下,现有灭火器材能够有效控制并扑灭火灾。
评估结论:合格。
4)安全疏散:寺庙主体建筑、拉康、僧舍、厨房均只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且诵经大殿、经书殿和杂物间出口处还有三阶以上的踏步。
火灾危害性分析:在紧急状况下,极易出现出口拥挤,将会造成疏散不畅和群体性踩踏事件。
评估结论:不合格。
5)电气设备:①殿堂和僧舍电气线路老化严重,未做穿管保护处理;②许多配电装置(如插座、开关、负载配电箱等)存在老化和损坏现象;③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且未做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处理。
火灾危险性分析:不排除因线路和设备老化,造成线路接触不良、短路、过载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
评估结论:不合格。
6)人为因素:寺内现有僧众30余人,前来寺庙的游客和朝佛人员日平均有600余人。
火灾危险性分析:①虽然辖区消防机构开展了多次消防安全宣传培训工作,但是部分僧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仍然不高,不能排除用电用火疏忽引发火灾的可能;②游客对寺庙仪式活动和内部结构不了 解,不排除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③朝佛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排除在供奉酥油灯或焚香时因操作不当或疏忽而造成火灾事故的可能。
评估结论:不合格。
7)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寺庙巳完成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成立了由10个僧人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并有70%以上的僧人通过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建设测试;寺庙正在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建设,并将寺庙内的各殿堂、僧舍、厨房的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到责任人。
火灾危险性分析:经过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寺庙自身可完成轻度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初起火灾的扑救以及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寺庙自身的火灾防控能力。
评估结论:基本合格。
3.答:综合上述评估分析内容:10项的评估结论,其中有7项不合格,占总数的70% ,即合格和基本合格率为30%,总体评估为不合格。
4.答:(一)加强规划控制,完善基础设施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专项规划。住建、消防、文物等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消防规划设计,拓宽消防车道,留足防火间距,落实消防水源。在实施水、电、气等管道改造工程时,改造地下消防管网,保障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二)完善防雷系统,防止雷电火灾
文物古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地势开阔,主要殿堂有高耸的屋脊,有的屋脊中部埋设金属物,这些都给带电云层放电、建筑物接闪放电提供了可能性,容易受到雷电袭击。因此应在主要殿堂安装先进的防雷系统,以提高建筑防雷保护范围,增强建筑的防雷能力,抗御雷电火灾。
(三)做好建筑构件、可燃织物的阻燃性处理
对于新建、扩建、改建和维修的建筑,在不影响原貌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 如果必须使用木材,则应进行阻燃性处理。在建筑物的柱、梁、枋、橼和楼梯等主要木质构件的表面刷涂饰面性防火涂料,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能力。对文物古建筑内悬挂的幡幢、飘带、帐幔等纤维织物应进行防火阻燃处理或重新选用难燃材料替换。
(四)尽可能解决消防车道和防火分隔
在不影响文物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开辟消防车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防火墙或者设置防火卷帘,实行防火分隔,以利于火灾的控制和扑救。
(五)选择合理的消防设施
文物古建筑内部珍藏大量文物,且其建筑构件和材料均属于文物。为了不破坏古建筑结构、不影响文物、不让文物受到水渍的侵害,宜采用具有安装便捷、避免穿墙打洞、不破坏古建筑结构,洁净环保、水渍损失少、对文物损害小,机动灵活、耗水量低、灭火效能高等特点的自动消防设施。
5.答:1)寺庙配电线路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闷顶内时,应采取穿金属管等防火保护措施;敷设在有可燃物的顶棚内时,宜采取穿金属管、采用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材料的塑料管等防火保护措施。
2)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帐幔、经幡、唐卡、哈达等可燃易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 火保护措施。
3)卤钨灯和额定功率不小于100W的白炽灯泡的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其引入线应采用瓷管、矿棉等不燃材料进行隔热保护。
4)超过60W的白炽灯、卤钨灯、高压钠灯、金属卤灯光源、荧光高压汞灯(包括电感镇流器)等不应直接安装在可燃装修材料或可燃构件上。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